安佑宫华表是清代圆明园鸿慈永祜(安佑宫)建筑群遗存的石刻构件,原置于安佑宫宫门外两侧,共两对四根。华表由汉白玉雕刻而成,通高约8米,柱体饰蟠龙云气纹,底座为八角须弥座,形制与天安门华表相近 [1] [3]。
1925年,燕京大学翟博牧师将其中三根运至校园(现北京大学西门内),另一根被京师警察厅移至天安门前,后于1931年北平图书馆建馆时与天安门前的一根共同搬迁,但因搬运误配导致现存北京大学与国家图书馆的两处华表均呈现一粗一细的错配现象 [1] [3]。现存华表为研究圆明园流散文物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 材 质
- 汉白玉
- 高 度
- 约8米
- 底座形制
- 八角须弥座
- 原属建筑
- 圆明园鸿慈永祜(安佑宫)
- 现存地点
- 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旧馆
- 流散时间
- 1925年 [1] [3]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安佑宫华表建于乾隆年间,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鸿慈永祜"的附属建筑构件。安佑宫于嘉庆年间进行过修缮与拓建,其建筑群包含牌坊、宫门、配殿等,华表对称分布于宫门外两侧 [2-3]。
形制特征
播报编辑
华表由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柱围316厘米,通高约8米。柱身浮雕蟠龙云气纹,顶部承露盘上置蹲龙,底座为八角形须弥座,雕刻卷草纹饰,整体形制与北京天安门华表相近,但尺寸略小 [1]。
流散过程
播报编辑
1925年,燕京大学牧师翟博以'改善校园景观'为由,强行将两对华表中的三根运至燕大校园(现北京大学西门办公楼前),剩余一根被京师警察厅拦截后移至天安门前闲置。1931年北平图书馆建设文津街分馆时,将燕京大学多余的一根与天安门前闲置的华表共同搬运至新馆址,但因工作人员误判方向,导致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现存的华表均为同一朝向的'望君归'形制,无法形成完整对称组合 [1] [3]。
现存状况
播报编辑
- 北京大学:西门内办公楼前现存三根华表,其中两根为原安佑宫北侧华表,另一根为搬运误配所致,柱体纹饰细密程度存在差异 [1]。
- 国家图书馆:文津街旧馆院内保存两根华表,柱体与北京大学所藏粗细差异明显,云纹雕刻风格一致,但因同属'望君归'形制而失去原有对称性 [3]。
历史争议
播报编辑
华表流散过程中因多次搬运导致构件混配。据圆明园研究学者刘阳考证,四根华表原应两两成对,但因民国时期搬运时未严格区分方向,最终形成现存两处华表均无法完整对应原组合的现状 [3]。此外,1882年法国外交官谢满禄拍摄的圆明园老照片虽未直接呈现华表影像,但其记录的安佑宫建筑群为后续流散文物的研究提供了历史背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