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崖岩画有两处,共五组,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风格古朴。第一处岩画分布在一块长22米、宽15米的混合花岗岩质地的覆钵状山坡上,共分为四组;第二处岩画位于第一处岩画东南上方约100米的小山顶部,分布在长9.7米,宽0.55~1.7米的一块立面岩石上。 [1]将军崖岩画被誉为“东方天书”,在整个中国岩画研究之中,将军崖岩画是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岩画点之一。虽然将军崖岩画面积不大,但画面信息丰富,岩画刻制时间跨度长,在中国岩画系统中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3]
- 中文名
- 将军崖岩画
- 外文名
- Jiangjunya Rock Art [5]
- 地理位置
- 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 [1]
- 所处时代
- 新石器时代 [2]
- 保护级别
-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 编 号
- 3-0164-4-001 [2]
- 批准单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
历史沿革
播报编辑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锦屏山修建磷矿的时候,当地居民认为将军崖上的石社具有神性,曾被附近的村民运到山下加以保护而免遭开采破坏。 [3]
1979年,连云港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锦屏山下做桃花涧遗址的发掘时,发动群众提供桃花涧周围的文物线索。村民胡宝山向时任锦屏镇桃花大队的大队书记的顾良玉反映了将军崖岩画的情况,顾良玉随后将之上报到市博物馆,此为锦屏山将军崖岩画的正式发现。 [3]
1980年7月,考古学家俞伟超考察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期间,听闻将军崖岩画的发现前往调研并指出,将军崖岩画是一处重要的历史遗存,是一处反映3000年前中国东夷部落生产和生活的画面。由此,将军崖岩画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3]
1981年4月,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召开了首次将军崖岩画拓片展示和专家鉴定会,并在将军崖岩画周边建立了围栏进行保护。 [3]
1982年前后,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协助下,用钢绳索将被当地居民运下山的石社运回将军崖之上,现在仍然可以看到当时在石头上打洞和用钢绳索勒的痕迹。 [4]
1987年和1989年,江苏省地矿局测绘大队和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系分别对将军崖进行了实测,两次数据显示,仅三年的时间将军崖上的裂缝就由11条增加至19条,将军崖地表每月的沉降速度达0.6毫米,测得最大的沉降点位为20毫米。而原已形成的采空区坍塌和采矿爆破震动,是引起将军崖岩画地表多条裂隙产生的主要原因。 [3]
1993年,为了防止将军崖岩画的断裂和塌陷,由总参谋部南京工程兵学院负责施工对将军崖岩画进行了大预应力锚索加固。 [3]
2004年,整个锦屏磷矿停产关闭,现已成为连云港市的工业遗产。 [3]
1997年4月,桃花涧景区建成,将军崖岩画作为其中一处景点对外开放。 [3]
2025-08-08,将军崖岩画防风化保护工程正式启动,采用有机硅材料对岩体进行防风化处理,并于同年10月25日保护工程竣工。这有利于控制和避免由于受到锦屏山岩质自身条件、气候环境以及工业活动等因素而导致的将军崖岩画出现剥落等严重的风化现象。 [3]
2006年,当地村民马维红在将军崖山体的顶部发现新的岩画并上报,这处便是后来将军岩岩画的第五组岩画。 [4]
2006年4月,连云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将军崖铺设了木栈道以方便游人观看。 [3]
2012年9月,连云港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将军崖岩画进行了第二次修缮。 [3]
遗址特点
播报编辑
将军崖岩画共有五组: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位于锦屏山南侧凸起的半圆形岩体之上。岩体岩质为混合花岗岩,其南北长23米、东西宽15米。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4°53′26.995″、东经119°13′11.999″,海拔23米。其中第一组、第二组分别位于将军崖小山包的西侧和南侧;第三组、第四组位于山包的顶部平缓岩面上,其中第四组还包含了“一大三小”四块岩石组成的“石社”。第五组位于将军崖后山的山顶,处于第一至第四组所在的半圆形岩体上方东偏南的一块独立凸起的南北走向岩石的西壁上,地理坐标为:北纬34°53′16.048″、东经119°13′25.456″、海拔47米。第五组与前四组的直线距离为180米,垂直高差24米。 [3]
文物遗存
播报编辑
- 将军崖岩画第一组
将军崖岩画第一组位于山体的西侧岩面之上,斜面成45°画面南北长4.2米、高2.8米,线条的深浅、宽度不一。画面中共有人面像16个、禾苗图像14个、太阳图像1个、米字符2个以及凹穴。 [3]
第一组中共有禾苗14个,造型皆为倒三角形,除了H1上端有横向的线条使图案形成封闭图形外,其余的禾苗图形顶部均为开放式。在14个禾苗图形中,各个图形的主要差别在于下部的线条组成方式的差异和上部的线条数量之差异。总体而言,上部线条基本长度一致,偶有中间长、两边稍短,视觉上顶端呈弧状的造型。 [3]
在将军崖岩画第一组中,其中有五个人面像也是本组的主图,都有一条线与禾苗直接相连。第一组除了人面像、禾苗还有一个太阳图形(T1):其周围分布着11条芒线;两个米字符(F1、F2)在第一组岩画中还散落着几十个凹穴,有的凹穴三个一组,成正三角或倒三角形,从视觉上类似于眼睛和嘴,在造型上具有人面像的一些元素特征。 [3]
各图像具体信息如下:
标号 | 信息 |
---|---|
R1 | R1人面像的高度为59厘米。人面像中心线部分高出头顶8厘米,整个人面像的高度为126厘米、其中人面像与禾苗相连部分的垂直高度为58厘米,人面像最宽处50厘米;前额部分的高度为24厘米,面部为34厘米;眼睛是同心圆,脸部的左侧有三条刻痕,右侧有两条刻痕;额头部分有8条垂直刻痕,其中第四条是作为中心线,其上高出头顶,下与禾苗1-H2相连。 [3] |
R2 | R2是本组中最大的一个图像,总长度为90厘米;总宽度为80厘米;其中上额部分高32厘米。穿过额线有四个均匀分布的双边菱形,菱形的最大高度为17厘米,单个菱形的宽度约为15厘米。其眼睛为双刻线分别与面部的外轮廓相连,鼻子为倒三角形,左侧脸颊有三条竖刻痕和一条与其交叉的横刻痕,右侧脸颊二条竖刻痕。R2与人面像R3的额头部分是相互连接的,R2与R3虽然没有共用刻痕的现象,但在视觉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连续性的图形。 [3] |
R3 | R3与禾苗H5相连,含禾苗的总高度为111厘米、宽度为37厘米。头顶纹饰部分高度为11.5厘米、纹饰以下的面部高度为30厘米,纹饰部分为渔网纹,两个方向的斜竖线各5条,线条的间距基本相等,线条相互交叉形成菱形。眼睛为同心圆,面颊部位有多条刻痕,左侧面颊有8条刻痕,右侧面颊有9条刻痕,左右基本成对称状。总体而言,R3刻痕最宽处为3厘米,最深处为2厘米,人面像R3的刻痕均深于人面像R2。 [3] |
R4 | R4位于画面的底部,现已斑驳不清。且造型风格与本组其它人面像差异较大。 [3] |
R5 | R5位于R2与R3的相交位置,图形较为抽象,现已斑驳不清。 [3] |
R6 | R6高度为38厘米,眼睛为同心圆,画面基本成左右对称,没有中心线。眼睛部分已模糊。 [3] |
R7 | R7高度为39厘米,宽度为36厘米,与禾苗H8相连,成倒像,眼睛为同心圆。刻痕已经不清,但总体上可以看出呈对称状。 [3] |
R8 | R8高度为12厘米,宽度为15厘米,眼睛为同心圆。底部有刻痕与R15相连,有类似鼻、嘴的造型,形似骷髅。 [3] |
R9 | R9高度为76厘米、宽度为64厘米,其人面的中心线与禾苗H11相连,眼睛为同心圆,额头向两个方向分别均匀地分布着7条刻痕,并相互交叉形成渔网状,面部有纵横交错的线条。 [3] |
R10 | R10整个人面类似于菱形,高度为93厘米、宽度为55厘米,眼睛为同心圆,眼睛上方分别有两条线与头顶相连。 [3] |
R11 | R11整个人面成方形,高度为48厘米,宽度为30厘米,眼睛为同心圆:头顶有6条向外发射的线条。嘴部的刻痕,在视觉上已经斑驳不清,根据线描图嘴部有7条竖刻痕。 [3] |
R12 | R12在岩体上已斑驳不清,根据线描图眼睛嘴均为圆形,除轮廓外,头顶有四条竖立的线条。R13高度为64厘米、宽度为21厘米,上有三个圆环形分别形成眼睛和嘴部,类似于骷髅状,身体呈三角形与头部相连,身体上有一个圆环和7条横纹。 [3] |
R13 | R13 高度为 64厘米、宽度为 21厘米, 上有三个圆环形分别形成眼睛和嘴部,类似于骷髅状,身体呈三角形与头部相连,身体上有一个圆环和7条横纹。 |
R14 | R14位于R6的右侧,从原始的线描图上可以看出,R14与本组其它人面像在风格上有所差异,与第五组的人面像在造型上相似性较大。 [3] |
R15 | R15高度为25厘米、宽度为34厘米,眼睛为同心圆眉毛与鼻相连,下面有禾苗但与禾苗没有连接线。R16高度为50厘米,宽度为43厘米,眼睛为圆环,眉毛与鼻子相连。 [3] |
H1 | H1高度为41厘米、最宽处为27厘米,位于画面的最西侧,中间禾苗部分高度为20厘米。除外框外,上部有6条刻痕,根部有三道水平方向的刻痕,其中竖直方向中间位置的禾苗刻痕与根部最上方的禾苗刻痕相交叉,整个图像呈闭合状态的倒三角形,也是本组中唯一呈闭合状态的禾苗图像。 [3] |
H2 | H2与人面R1相连;高度为16厘米、最宽处为15厘米,呈开放式,禾苗部分共有6条刻痕,其中第四条刻痕与人面像R1相连。 [3] |
H3 | H3高度为32厘米、宽度为16厘米,禾苗共有5条刻痕,在禾苗的右下方有两个水平排列的直径为4厘米的凹穴。 [3] |
H4 | H4宽度为28厘米、高度为46厘米,除边框外,禾苗上部有7条刻痕,下部交叉的线条成米字形纹饰。 [3] |
H5 | H5高度为50厘米,宽度为4l厘米,呈倒三角形,除边框外,禾苗上部有6条刻痕,高度为34厘米,禾苗根部呈米字符。H5与人面R2、R3相连。 [3] |
H6 | H6高度为16厘米、宽度为15厘米,中间有5条刻痕倒三角开放式。 [3] |
H7 | H7与人面R7相连,宽42厘米高48厘米,上部8条刻痕,下部为水平横线。 [3] |
H8 | H8宽度为40厘米、高度为46厘米,上面共有10条下面有6个横线形成根部。 [3] |
H9 | H9已经斑驳不清。 [3] |
H10 | H10高度为30厘米、宽度为32厘米,除边框外,禾苗上部有6条刻痕。 [3] |
H11 | H11与人面R9相连,高度为3l厘米、宽度为21厘米,除边框不计,中间共有5条刻痕。 [3] |
H12 | H12位于画面的右侧,高度为40厘米,宽度为27厘米,倒三角形,除边框不计,内有4刻痕。 [3] |
H13 | H13高度为度为34厘米,宽度为21厘米,除边框不计,内部有6条刻痕。 [3] |
H14 | H14高度为36厘米,宽度为19厘米,除边框不计,内部有6条刻痕。 [3] |
- 将军崖岩画第二组
第二组岩画位于岩体的南侧,长9米、宽9米。有太阳图形、凹穴、“子午线”、人面像等。其中第二组共有人面像16个。由于目前这副岩画已经斑驳不清,有些图像或符号无从辨识,就几个尚可辨识的典型图像进行论述。太阳图像是第二组岩画中的主要类型之一。 [3]
根据原连云港市博物馆副馆长、分管业务工作的刘凤桂介绍,在发现将军崖之初忽略了凹穴岩画,对凹穴岩画的重视是从21世纪初开始的。所以在将军崖岩画第一组发现之后,第二组岩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其中的凹穴。对其研究和保护并未提高到人面像的层面,加之人为踩踏和自然侵蚀等因素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4]
类型 | 标号 | 信息 | 备注 |
---|---|---|---|
太阳图像 | T1 | T1内圆直径4厘米,外圆直径10厘米,有20条放射线表示光芒。 [3] | |
T2 | T2是三个太阳中最大的一个,由三个同心圆圆环和圆环外的23条芒线组成。整个图像的直径为28厘米,其中同心圆的外环直径为12厘米、内环直径为6.5厘米,最里面凹穴状内径为3厘米。 [4] | ||
T3 | T3由两个同心圆圆环和14条芒线组成。 [4] | ||
T4、T5 | T4、T5位于上述T1-T3的左下方,在T4、T5的上方各有一个横条形圆环,中间都为同心圆,T4有18根芒线,T5有15根芒线。 [4] | ||
T6、T7 | T6、T7都是由一个圆环和芒线组成;其中T6周围有18条芒线,T7周围有17条芒线。 [4] | ||
同心圆 | X1 | X1:外环的直径为15厘米、内环直径为6厘米。 [4] | |
X2 | X2:外环的直径为15厘米、内环直径为7厘米。 [4] | ||
X3 | X3:外环的直径为14厘米、内环直径为7厘米,是磨刻深度较深的一个同心圆,深度为:2.5厘米。 [4] | ||
X4 | X4:外环的直径为9厘米、内环直径为4厘米。 [4] | ||
X5 | X5:外环的直径为15厘米、内环直径为4厘米。 [4] | ||
X6 | X6:外环的直径为15厘米、内环直径为6厘米。 [4] | ||
X7 | X7:外环的直径为14厘米、内环直径为5厘米。 [4] | ||
人面像 | R1 | R1:人面像的宽度为8厘米、高度为:12厘米、深度为0.5厘米;其中眼睛的内环直径3厘米。 [4] | 第二组共有人面像16个,只有这几个尚能比较清晰辨识的数据。 [4] |
R7 | R7:人面像的宽度为30厘米、高度为34厘米,西边眼睛直径11厘米,东边眼睛直径10厘米;鼻孔直径是6厘米、嘴巴宽度为19厘米。 [4] | ||
R8 | R8:人面像的宽度为30厘米、高46厘米,眼睛直径14厘米,两眼之间距离为30厘米;西边鼻孔直径为7.5厘米,东边鼻孔直径为5.5厘米。 [4] | ||
R10 | R10:人面像的宽度为27厘米、高为34厘米。 [4] | ||
R11 | R11:斑驳不清,不易测量 [4] | ||
R12 | R12:人面像的宽度为28厘米、高度为:43厘米,眼睛直径10.5厘米、嘴巴18厘米。 [4] | ||
符号 | F8 | 符号F8:辨识度较高,位于R12与R13之间,高度为28厘米,宽度为3l厘米,外面一个圆环,里面是一个“大”字形刻痕。 [4] | |
“银河” | / | “银河”:长6.2米,之所以称其为“银河”是由于在岩面上一条磨的银白色发亮的带状区域其上分布着太阳、同心圆、凹穴、刻线等,但刻线与凹穴并没有连接。对于“银河”是古人创造还是今人所为,有不同的说法。谈及“银河”当地村民都有关于他们幼年时在岩面上“滑滑梯’的经历,至于“银河”所处岩面的光亮度是不是由于“滑滑梯”引起的尚无定论。 [4] | |
“子午线” | / | “子午线”:在第二组的偏东侧位置有一个长长的人工磨制的凹槽,约定俗成地称为“子午线”,长度为5.5米,其方向与现在的子午线误差仅为3°55′88″。子午线周围分布着月牙形、凹穴、同心圆、太阳等图像。 [4] |
- 将军崖岩画第三组
将军崖岩画第三组位于山包的顶部偏东侧,整幅岩画长2.2米、宽2米,距离第四组的S1大约5米,第三组以人面像为主,共16个,其中R1、R2、R4、R6、R7、R9、R11、R14有面部轮廓,R3、R5、R8、R10、R12、R13、R15、R16没有面部轮廓。此外,画面中还散落着一些凹穴和符号。由于观光木栈道仅高于第三组岩画20厘米且没有护栏,第三组岩画处于完全水平的岩面之上,这造成第三组岩画人为破坏、踩踏最为严重,现已斑驳不清,不易一一辨识。线描图是根据早年拓片绘成,本组在对清晰图像辨别的基础上以线描图为辅助的底本,对画面进行分析。 [4]
R11:是第三组岩画中目前最为清晰、也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人面像;宽度(南北)为23.5厘米、高度(东西)为29厘米,整个图像中最深处刻痕为1.5厘米。整个造型类似于苹果状,眼睛为两个圆凹穴,有类似鼻嘴的刻画,头顶上有三根射线和两个圆凹。 [4]
- 将军崖岩画第四组
将军崖岩画第四组由“一大三小”四块石头和位于这些石头下方的方格纹、凹穴组成。四块石头自东向西的编号为S1、S2、S3、S4;最大的一块石头S1南北长4.3米,东西长2.2米,最高点距离岩面高度为1.9米,整个石头与岩面成60°角,向西倾斜。S1与S2之间距离3米,S2:2.2X1.4米,最高点距离地面高度为1.05米,成龟背状。S3:1.5X1.6米,最高点距离地面高度为1.1米,位于S2的西侧,并搭于S2的边缘之上。S4:1.2米X2.4米,成长形,最高点距离地面高度为1.1米,S4位于S2的西南侧,依靠于S2之上。在S4上共有18个可清晰辨识的凹穴,大小不等。 [4]
在第四组附近的地表上和S1、S2的岩面上,有黑色覆盖于岩体之上,黑色的形成并非是民间所言的火烧所致,而是由于在水分(雨水等)、微生物(微生物会利用锰来维持他们的新陈代谢)共同的作用下所形成的锰元素的堆积。 [4]
在这块岩石上(S4)其中A3、A4、A5三个凹穴相连,东西长31厘米,南北长32厘米。岩石的部分岩面覆盖有黑色,尤其是A9、A10、A12黑色较多。 [4]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四组的凹穴与第二组的凹穴不同,第二组的为“浅凹穴”,第四组的凹穴为“杯状穴”。不同类型的凹穴其年代、在仪式中的作用、所表征的文化意涵通常也有所差异。在四块大石的下方有9个不尽相同的方格纹:又常被称作“米格”或“棋盘”。 [4]
在第四组岩画中方格纹共有9个,其中、F3、F5、F6造型相同,也即本组共出现了6个不同造型的方格纹。除F8为一个方格框外,其余的8个方格其内部的线条,在对图形的分割上均左右,上下对称。 [4]
类型 | 标号 | 信息 | 备注 |
---|---|---|---|
凹穴 | A1 | A1直径为8.5厘米,深度为:3.5。 [4] | S4上的凹穴,由西向东依次编号为:A1至A18 [4] |
A2 | A2直径为7厘米,深度为2厘米。 [4] | ||
A3 | A3直径为13厘米,深度为5厘米。 [4] | ||
A4 | A4直径为20厘米,深度为8厘米。 [4] | ||
A5 | A5直径为10厘米,深度为8厘米。 [4] | ||
A6 | A6为半圆形,南北的长度为6厘米、东西的长度为3.5厘米、深度为3厘米。 [4] | ||
A7 | A7南北的长度为7厘米,东西的长度为10厘米,深度为2.5厘米。 [4] | ||
A8 | A8直径为7厘米,深度为0.5厘米。 [4] | ||
A9 | A9直径为6.5厘米,深度为3厘米。 [4] | ||
A10 | A10直径为10.5厘米,深度为7厘米。 [4] | ||
A11 | A11直径为15厘米,深度为9厘米。 [4] | ||
A12 | A12磨蚀的比较严重,基本和岩面持平,其直径为5厘米,深度为0.2厘米。 [4] | ||
A13 | A13直径为1l厘米,深度为6厘米。 [4] | ||
A14 | A14直径为5厘米,深度为2.5厘米。 [4] | ||
A15 | A15直径为4厘米,深度为1厘米。 [4] | ||
A16 | A16直径为9厘米,深度为6厘米。 [4] | ||
A17 | A17直径为15厘米,深度为10厘米。 [4] | ||
A18 | A18直径为7.5厘米,深度为1.5厘米。 [4] | ||
A19 | A19在一个斜面上,直径为7厘米,最深处的深度为6厘米。 [4] | ||
方框 | F1 | F1:50x38厘米,方框内有九个凹穴,呈三纵三横平行排列,方框内的9个凹穴大小基本相似,直径约为5厘米。另外,在方框的西侧有一个稍大一些的9x8厘米的凹穴并与方框相连。 [4] | |
F2 | F2:36x35厘米,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方框相套而成,其中最内部的方框边长为10厘米,中间的方框边长为21厘米;对角线呈十字交叉状,从最大方框的角穿过中间方框的角止于最内侧方框的角。最外侧角到最内侧角长度为19厘米;垂直穿越方框的竖线,从最内侧边框到最外侧边框的长度为14厘米。 [4] | ||
F3 | F3:30x50厘米,在造型上与F2相同。其中最内部的方框边长为:6厘米,中间的方框边长为17厘米,内侧边框到外侧边框的垂直竖线为13厘米,内侧角到外侧角斜线的长度为18厘米。 [4] | ||
F4 | F4:16x15厘米,方框内有两横两竖相互交叉的线条形成类似的九宫格,每个方格的单边长度约为4.5厘米左右。 [4] | ||
F5 | F5:30x50厘米,在造型上与F2相同。图形南北稍长于东西,其中最内部的方框边南北走向的线条长为11厘米,中间方框南北走向的线条长为17厘米,从最内侧角到最外侧角长度为17厘米,垂直于方框的线,从内侧方框到外侧方框长度为11厘米。 [4] | ||
F6 | F6:27x32厘米,在造型上与F2相同。其中最内侧的方框边长为11厘米,中间的方框边长为20厘米,垂直于最内侧和最外侧边框的线条为9厘米,连接最内侧角和最外侧角的对角线长度为12厘米。 [4] | ||
F7 | F7:35x34.5,方框内分别有三条横线和三条竖线相互交叉,形成四个“米”字。在方框的最中间位置有一个直径为2.5厘米的凹穴,其线条交叉形成小方格单边的长度在8-9厘米之间。 [4] | ||
F8 | F8:28x28厘米,一个方框。 [4] | ||
F9 | F9:10x10厘米,方形外框内有交叉的十字对角线。此外,在F5的西北角方向有一个直径约为4.5厘米、深度为1.5厘米的凹穴,即在F4、F5、F6之间的位置。此凹穴独立存在,与方框不相连接。在F8方框的东北角,有一直径为6厘米的圆环。 [4] |
- 将军崖岩画第五组
第五组岩画由2006年当地村民马维红发现并上报,它位于将军崖山体的顶部,岩画刻制于南北长7.7米,高0.5~1.8米的一个岩石侧壁上,画面面向西北方向。将军崖第五组与前四组不在同一块岩石上,它位于将军崖后山山顶的大石之上,由于尚无上山之路加之沿途岩壁陡峭和植被覆盖,少有人到达,且2006年才发现此组岩画,所以外界对此的了解、关注、研究都较少。本组岩画保存也较好,相对前四组而言,几乎没有遭到人为的破坏,敲砸过程中产生的打击点的痕迹尚在。 [4]
在本组的图像划分上,如R3、R13、R14、R15等图像,中间一个长形的圆环两边两个类似眼睛的圆环,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图像与“男根”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基于这类图像的造型是本组人面像图形主体部分的简化和抽象,在本组中这类图像归于人面像的范畴之中。此外,本组还有相当数量的凹穴散落画面其中,根据凹穴的排列方式,三个凹穴组合形成正三角形或倒三角形的划归为一个图像,如F1、F2、F3等,另外其它的凹穴组合和线条组成的不规则图像都统称为符号,以F开头。如此,本组中共有人面像20个,符号14个,以及一些散落其中的单体凹穴、同心圆。 [4]
类型 | 编号 | 信息 |
---|---|---|
人面像 | R1、R6、R7、R8、R9、R12 | R1、R6、R7、R8、R9、R12眼睛呈圆形或椭圆形双目同心圆,嘴巴内有刻画的竖线条,从拓片上辨识,线条大多为3条,其中R6、R12为4条。可清晰辨别测量的有:R6为22x30厘米、R7为35x42厘米、R9为22x20厘米、R12为40x40厘米。 [4] |
R2、R4、R5、R11 | R2、R4、R5、R11眼睛呈圆形或椭圆形双目同心圆,鼻子有几条垂直刻线组成,嘴巴内无刻画的竖线条。 [4] | |
R3、R13、R14、R15、R16、R18、R19、R20 | R3、R13、R14、R15、R16、R18、R19、R20取了以上两类人面像图形的核心图形部分,其中R13的尺寸为19x22厘米。 [4] | |
符号 | F1、F2、F3、F6、F10、F11、F14 | 符号F1、F2、F3、F6、F10、F11、F14为凹穴组成的正三角形或倒三角形组合,凹穴直径在4.5厘米左右,深度为2厘米。 [4] |
F4、F5 | F4、F5:中间一个凹穴,上部成半弧形并排着5个凹穴,凹穴大小相似,直径在:5厘米左右,深度为2厘米。 [4] | |
F7 | F7类似于禾苗图形,有三个线条呈发散状,线条的末端各有一个凹穴。 [4] | |
F8 | F8为凹穴组合,中间有一个大的凹穴、周围有10个相对小的一点凹穴呈圆环状均匀排列。 [4] | |
F9 | F9一个封闭形线条组成的不规则图形,左侧高度为18厘米,右侧高度为16厘米、宽度为33厘米、刻的最深处深度为3厘米。 [4] |
历史文化
播报编辑
名称由来
根据当地民间的口头传说,曾经在凸起的半圆形岩体东南侧有一石棚,在石棚的垂直岩面上刻有一幅“将军骑马”的岩刻,刻画了一身穿战袍的男性骑在马上回首张望,这就是“将军崖”名称的由来。“将军骑马”图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山采石时被炸毁。其具体的图形和刻画年代已无从考证,但这一名称沿用至今。 [3]
研究成果
播报编辑
制作方法
在将军崖岩画中存在着不同的制作方法: [5]
敲凿法:即用尖锐的石器在岩面上呈点状凿刻,通常点呈现出圆形或者是不规则的多面形,通过点形成面来体现出岩画的图像,敲凿的断面通常呈现U形。军崖岩画第五组采用敲凿法制作。 [5]
磨刻法:用石器或金属工具制,磨制痕迹的断面通常呈现V形等。不同的制作方法对应于不同的画面和时代,通常认为敲凿法较为古老。将军崖岩画第一组的主体人面像有明显的磨蚀痕迹,用的就是磨刻法。在将军崖岩画中,除了有石器制作工具,还有金属工具参与了制作,如将军崖岩画第四组的方格纹,尤其是F2、F3、F4、F5、F6、F7从图像的刻痕上可以判断是由金属工具制作而成。 [5]
文物价值
播报编辑
将军崖岩画在整个中国岩画研究之中,将军崖岩画是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岩画点之一,北上与内蒙古的阴山系统、宁夏的贺兰山系统相关联,南下与福建漳州的仙字潭岩画、台湾万山岩画相关联;此外其凹穴岩画与中原的岩画系统关系紧密。虽然将军崖岩画面积不大,但画面信息丰富,岩画刻制时间跨度长,无论是从将军崖岩画本体而言,还是基于对岩画方法论的讨论,将军崖岩画在中国岩画系统中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3]
保护措施
播报编辑
1982年3月,将军崖岩画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1]
2025-08-08,将军崖岩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旅游信息
播报编辑
地理位置
将军崖岩画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的后小山西端。 [1]
将军崖岩画
交通信息
从连云港火车站出发,步行260米,在连云港火车站3站上车,搭乘4路公交,在桃花涧站下车,步行670米即抵达目的地。